新華社北京1月23日電 題:凝聚推動高質量發展合力——從地方兩會看穩增長“施工圖”
新華社記者
近段時間,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千方百計擴大有效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透過地方兩會這扇窗口,我們可以感受到各地在新的一年里堅定信心、搶抓機遇,以拼搏實干穩增長,共同推動中國經濟大船沿著高質量發展航道行穩致遠。
穩中求進 推動經濟持續向好
廣東成為我國首個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的省份,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首次突破50%,山東數字經濟規模占GDP的比重超過49%……地方兩會傳出的一個個好消息,印證過去一年各地經濟社會發展邁出的堅實步伐,折射中國經濟實現的新跨越。
“過去一年,上海積極發展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五個中心’建設,城市經濟規模進入5萬億元以上的新階段。”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胡奕明自豪地說。
成績鼓舞人心,藍圖催人奮進。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實現各項目標任務需要在穩增長上下更大功夫。
廣東將經濟增長目標設為5%左右、河南設為5.5%左右、山東設為5%以上、江蘇設為5%以上、四川設為5.5%以上……不少經濟大省把2025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普遍定在5%左右乃至以上,凸顯走在前、挑大梁的主動擔當。
在談到GDP增速等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時,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確定以上目標,貫徹了中央對經濟大省的明確要求,兼顧了需要和可能,體現了質和量的有機統一,考慮了為‘十五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打牢基礎,實際工作中我們將盡最大努力爭取更好結果。”
對于廣東5%左右的預期經濟增長目標,廣東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伍慶說,我們既要清醒認識其挑戰,也要看到發展機遇、堅定信心。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用好用足國家政策紅利,持續加大引資用資力度,為經濟增長提供充足動力。
開拓創新 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縱觀各地兩會,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的“施工圖”愈發清晰,不少地方還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作為發展指標、推出一系列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以實打實的舉措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廣西提出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園區提速發展行動、數字新質生產力培育行動,積極運用數智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廣東提出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推動5500家企業“小升規”、加快培育更多一流企業;北京提出建立投入增長機制,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生物制造、新材料、未來能源等20個未來產業……
“我們通過引進上海榕融氧化鋁纖維項目、推動華銀鋁業全元素提取赤泥綜合利用提升工程完成中試等創新舉措,推動傳統鋁產業不斷煥發新活力。”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代表、百色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黃斌說,百色將堅持立足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聚焦高端金屬新材料、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轉動能、搭平臺、優生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推動新技術、新應用落地。
作為制造業大省,廣東如何進一步鞏固提升制造業當家優勢、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吳賢銘智能工程學院執行院長俞祝良認為,加快形成規模化人工智能場景應用是實現產業競爭力持續提升的關鍵。“針對我省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的生產場景實際需求,要拓展人工智能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倉儲物流等各個環節的場景落地應用,重點研發場景應用的邊緣側、端側技術和設備。”
在上海徐匯濱江的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來自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百余家大模型企業入駐,百花齊放。
“我們一手抓‘創新策源’,保障好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創智學院等高能級平臺建設,一手抓‘招大引強’,爭取互聯網大廠、央企、民企總部等再落地一批大模型應用,持續放大規模效應。”上海市人大代表、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說,徐匯還將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十一項核心指標,實施產業集群倍增等十大行動,聚力培育“雨林式”產業生態。
真抓實干 增強發展信心凝聚發展合力
面對當前經濟運行面臨的一些新情況,尤其是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挑戰,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把全方位擴大內需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就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等作出具體安排。
河南提出“深入推進‘雙百’工程,實施省重點項目1000個”“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更新汽車50萬輛、家電800萬臺,實施設備更新項目3000個,工業設備投資增長10%”;上海提出“推進重大工程建設,全年完成投資2400億元”;北京提出“面向民間資本推介重大項目總投資不低于2000億元”……
“今年我們將抓好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國試點,利用優勢產業、特色產品打造銷售和消費之城,加快創建區域消費中心城市。”河南省人大代表、商丘市委書記李湘豫說。
堅定信心、凝聚合力,抓緊抓早、拼搏實干,是地方兩會代表委員的共同聲音。
“企業將聚焦主責主業,加快推進‘魯油魯煉項目’,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持續在科技創新、產業布局上發力,推動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扎實推進‘無廢企業’建設,開展節能降碳專項行動,持續布局光伏、氫能等領域,實現節能降碳減排。”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齊魯分公司黨委書記李剛說。
四川省人大代表、雅安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曾琦表示,雅安將搶抓國家機遇、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大數據產業基地,抓好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推進水風光等多能互補,在綠色低碳發展上探索雅安經驗。
出席地方兩會的代表委員表示,強化機遇意識、做足充分準備,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一定能夠戰勝困難挑戰,持續鞏固經濟向好態勢。
隨著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各地2024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5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也陸續公布。2025年,多地將大力優化支出結構,組合用好各類政策工具,對擴大內需、保障民生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將更加給力。
從各地對2025年財政支出作出的安排來看,保障和改善民生依舊是重中之重。例如,2025年山東省級重點項目支出為4414.23億元,其中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資金為1116.39億元,占比最大。湖南省則提出,要探索財力吃緊情況下發展民生事業的機制辦法,不惜節衣縮食提高教育、醫療、養老、托幼等方面投入,確保民生投入穩定在70%以上。
“提振消費”也成為今年各地“賬本”中的關鍵詞。多地將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財政支出將從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等方面發力。
例如,河南將安排省級服務業發展資金2.5億元,重點支持現代物流、平臺經濟、“兩業融合”等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河北將安排以舊換新等省級配套16.7億元,重點用于“兩新”擴圍等增量政策落實,促進消費潛力加速釋放;天津提出實施消費專項行動,擴大健康、養老、托幼、數字等服務消費,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消費。
此外,多地還提出將積極爭取超長期特別國債等中央增量政策資金支持,更加精準實施“兩新”“兩重”政策。同時,用好專項債等政策工具,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提振內需。
北京市財政局表示,將發揮政府專項債務融資成本低的優勢,用好專項債“自審自發”試點政策,拓展專項債券使用領域,依規合理擴大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支持范圍。河南省財政廳表示,將強化“項目為王”導向,統籌各類資金,支持深入推進“兩重”等項目建設,重點支持科技創新、新型基礎設施、基本民生等薄弱領域補短板。
“2025年,地方財政要通過財政補貼等政策工具更好提振消費、改善民生,也要以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等政策工具為抓手,更好撬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擴大有效投資,因地制宜發展好新質生產力,統籌好經濟量的適度擴張與質的有效提升。”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說。
翻看各地2024年“賬本”,民生、科技等重點領域支出保障有力。2024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到8396.5億元、增長5.3%。其中,教育、醫療、社保等重點領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投入始終保持在八成以上,聚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進民生福祉。
2024年江蘇省級教育、科技支出分別增長7.6%、23.7%,整合設立省基礎研究專項資金、制造強省專項資金共65.5億元,保障戰略科技力量建設。
重點領域的有力保障離不開各地財政管理改革不斷深化。例如,天津市堅持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全年壓減非必要支出87.6億元。湖南省2024年全面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省級累計收回低效無效資金167億元,騰出更多財力用于保障發展和改善民生。
“2024年,各地財政明顯加大了以零基預算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財政改革,通過深化財政科學管理,大幅加強對各類財政資源的統籌,加大對重點民生領域的支持保障,確保年度社會經濟目標的圓滿實現。”白彥鋒說。(記者 李昱佑)